秘方传承
五代劬劳铸奇方
载于《朝阳历史文化研究》2019年第2期(总第11期)
作者:宋学武 原朝阳市双塔区卫生局局长
在辽宁西部朝阳市区长江路东段北大街剪子胡同路口,路边有座四层小楼,白色墙体,没有夸张的标语,没有绚目的装饰,淡雅宁静。楼顶有一排不太瞩目的红字:朝阳仕成头面神经医院。刘仕成,就是它的主人,用“福善贴膏”系列秘方,专门治疗头面神经类疾病。
说起“福善贴膏”系列秘方,还得从刘成的曾祖父刘庭科讲起。刘家世居山东,虽然够不上名门望族,也是书香门第。熟师、先生、乡绅、小吏辈辈相传,在当地很有名气。到刘庭科父亲时,读书依然出类拔萃。《四书》、《五经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、《朱子集注》等儒家经典多有涉猎。县试获得童生资格,府试获得秀才资格,正当他踌躇满志冲击乡试——举人考试的时候,同族亲戚涉及一桩械斗案:涉嫌致人口眼歪斜、疾涎自溢,受伤者是家中独苗,三代单传,尚未婚娶。古人讲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,找不到老婆,续不上香火,可是大事。县官最后就按重伤害处罚了他的亲戚,他作为诉讼代理人也吃了瓜落。仕途受阻,不能考试当官光宗耀祖就行医治病济世救人。他找寻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湿病学》等医书,又从十里八村抄借医书,废寝忘食钻研。边学边干,边干边学,几十年间,医术大进,让周围百姓受益良多。晚年,他还经常告诉孩子学医要广博、精进,要在干中学,理论联系实际。他特别告诉儿子,“非仁爱之士,不可托也;非聪明理达,不可任也;非廉洁淳厚,不可信也。”在弥留之际,拉着刘庭科的手,除了交代平生所学所见之外,特别叮嘱:学医有恒心,有耐力,济世良方要靠几代人辛勤汗水才能完成。
时光荏苒,转眼刘庭科已届中年当家理事。在当地行医治病已很有名气,特别是对头面神经类疾病的治疗颇有造诣。
到了清朝中晚期。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移民热潮,史称“关东潮”。世居山东的刘庭科也举家移民到黑龙江。人生地不熟,想要立足也不是容易的事。好在刘庭科技艺在身,走村串户,行医送药,日子过得倒也祥和。时间长了,他发现原来配制专治头面神经类疾病的膏药效果打折扣了,是什么原因呢?不服输的犟劲、韧劲让他又没日没夜地钻研起来。东北气候寒冷,面瘫、三又神经疼、各种顽固性头痛是常见病、多发病。患者发病后痛苦不堪,且反复发作,不易治愈。他一方面走访患者找出病因,一方面拜访当地的医生,搜集验方良方,同时潜下心来,研究医典古方,凭着自己对此病独特理解,精选几十味名贵中药,制成中药膏药和散剂,按不同症状选准穴位外敷,辩证施治,配以口服散剂,效果令人非常满意。在此基础上,他创办了医药合一的医疗机构——“福善堂”,治疗头面神经类疾病的膏、散冠名为“福善贴膏”、“福善散”。药品均以“福善”命名,一方面彰显自家商铺字号,同时也暗寓积德行善之意。“福善”类膏散,使用方便,疗效好,治率高,很多时候立竿见影,而且不易复发。由于疗效神奇,福善贴膏系列很快名声大噪,成为“顶堂”药物。“福善堂”在当地名声显赫,在多个地区建立了分号,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药店,刘庭科更是声远播,经常成为达官显贵的座上宾。
家运系于国运,时事变迁,“福善贴膏”的命运也在世事变化中时起时伏。新中国成立后,刘家全家迁到朝阳县大平房落户。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制度后,朝阳县医院多次邀请刘庭科长子刘军加盟医院,由于刘军年事已高,婉言谢绝后由侄子刘宗秀继承祖传医术。
朝阳仕成头面神经医院的院长刘仕成,正是“福善堂”刘氏疗法的第五代传人,欣逢盛世,百业兴旺。刘氏福善堂系列膏散治疗头面神经类疾病的奇方也在不断发扬光大。刘仕成幼年受父母刘宗秀、李桂英的影响,从小立志学医,大学毕业后专攻面部周围神经的治疗与研究,在父母精心传授下,对祖传秘方潜心钻研,结合现代医学的诊疗方法,不断调整、改进配方,选择科学、合理、效价比优的方案,服务患者。他运用古方而不排斥新科技,在初期诊断中广泛使用影像学、化验等手段,几乎没有误诊过。对于其它颅内神经病变,马上介绍患者到大医院就诊,绝不耽误患者及时治疗。在用药上,坚持对症下药,合理用药,“宁可架上药生尘,但愿世间人无恙”。在利益驱动“买一赠三”、“会员廉价”等等药品促销的今天,他能做到不夸大药效,不多卖一包一剂,需要多少用多少,对症下药,实属不易。
五代劬劳铸奇方,奇方治病有良效,愿刘氏福善疗法不断发扬光大,造福更多的病人。